《海滩的一天》和人生设计课

写文章的时候,想起16年的9月,一个典型的台风天,我在台北政治大学山上的宿舍里看完了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

女主佳莉的哥哥佳森,在毕业后,按照父母的意思,回到家乡娶妻生子,经营诊所,木偶般活。佳莉找他谈话,他说:

「从毕业以后到现在,思想上改变了很多。大家说我成熟了。也许是以前都把事情想得比较理想化一点,野心自然比较大。

现在呢,不太想将来,也不去期望什么,只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一些小满足,就像是当年球队朋友写来的信啊,或是听到一首好听的音乐。」

在后来成长的时间里,这个画面总是间隔性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某种隐喻:挣脱外部的重力,不要陷入自觉无能的陷阱。

而后,年岁渐长,其实发现不太容易,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积极地去实践,不仅需要智慧、勇气和魄力,其实更是一种人生的信念感。

简南俊在家中翻了半天,突然问自己:“咦,我回来究竟是要拿什么?”  

他的老同学从电梯上下来,又跟他一起上去,门关上的霎那:“咦,我下来是要干什么?”  

也许是只有在人生被突然事件阻滞的时候,人们才会停下来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衡量自己最初的目标和现在的处境。

——杨德昌《一一》

1 | 写在前面:和一本书的缘分

最近和一本书极有缘分。

上周六,我独自在西西弗书店瞎逛的时候看到这本书,随手翻了几页。后来,周日打开微信读书,它的首页就给我推荐了这本书。更不可思议的是,订阅的播客节目TED Talks Daily就在2天前出了这位教授的演讲音频。

可能是聪明强大无所不能的科技手段,为这些巧合在暗中默默制造了因果。

原书名叫做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中文翻译稍有些哗众取宠——《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不过,这本书倒也不是什么特别经典的必读书目,而是那种可以给予视角的书。

所谓人生设计,在作者看来,其实就是一个公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A well designed life

所以这本书的结构主要是:

  1. 发现目前人生的问题:如何评估自己目前的状态,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

  2. 发现解决问题之前的指南针:如何确定自己的工作观和人生观

  3. 找到自己的路:如何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

  4. 解决人生目前的问题:如何调整、如何选择、如何面对失败等

对我个人而言,最有收获的在于第2、3点,即如何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和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想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2 | 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这本书认为我们应该避免一个思维误区:我应该知道前进的目标。

而应该将其重新定义:我不能一直知道自己前进的目标,但是我会清楚目标是否正确

而帮助自己清楚目标是否正确,我们就需要依靠我们的指南针,即工作观与人生观。我们应该致力于将工作观、人生观与行进的方向一致。

关于工作观,它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工作是什么?”以及“工作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使用“工作”这个术语时,我们应该从广义上去定义的——工作不仅是指我们为了赚钱做的事情。

我们所说的“工作”是指你参与的人类在地球上不间断的伟大的探险活动。我们也许会得到报酬,也许不会,不管怎样,这便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如果你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那么通常你至少有一部分“工作”是有报酬的。大多数人都会同时做多种“工作”。

具体来说,有一些工作会让你得到报酬,包括朝九晚五的工作,兼职工作,以及其他顾问或咨询类的工作等。如果你固定在某个组织中担任志愿者,或者自己独立进行创作活动等等。

就像张潇雨老师说的:“很少人喜欢上班,但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工作。”

我们可以询问自己的具体的问题包括:

  1. 为什么工作?

  2. 工作为了什么?

  3. 工作意味着什么?

  4. 工作与个人、他人以及社会有什么关联?

  5. 好工作或者所谓有价值的工作,是什么?

  6. 工作和金钱有什么关系?

  7. 一个人的经历、成长、成就感和工作有什么关系?

关于人生观,虽然听起来似乎很高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你对世界以及世界如何运行的看法。

具体涉及的问题包括:

  1. 是什么赋予了人生的意义?

  2.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充满了价值?

  3. 你是如何和你的家人,你所在的社区以及整个世界建立起联结的?

  4. 为什么金钱、名誉和个人成就会提高你的生活满意度?

  5. 在你的人生中,阅历、成长和成就感重要吗?这些方面有多重要?

  6. 是否存在更高级的力量?比如上帝或者其他超自然的事物?如果存在,这将对你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7. 在生活中,快乐、悲伤、公平、不公平、爱、和平以及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应当致力于工作观和人生观达到和谐一致。而后我们对自己就会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拥有和谐的、有意义的生活图景。在“你是谁”、“你信仰什么”以及“你在做什么”三个方面保持一致性。

为什么工作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会让我们拥有自己的指南针呢?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以及我们的大脑里,总有各种强有力的声音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有很多人给我们树立了“应该如何生活”的榜样。

我们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跟随他人的指南针,复制着他人的生活。若要避免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楚地阐述我们自己的工作观和人生观,为自己创建一个独一无二的指南针

当然,当你感到茫然无措或正经历人生重大转折时,就应及时校正你的指南针。任何时候,当你改变现状、追求新目标,或者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困惑时,那么就停下来。在重新开始前,你有必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指南针,为自己定位。

3 | 怎么看待工作以及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者关于工作的看法,是我非常赞同的。他在书里写道:

「 经常有人告诉我们,工作从来都不轻松,我们必须忍受它。没错,任何工作和事业都存在困难,也都有让人厌烦的时候。

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激发你的活力,那么说明它正在一点点“杀死”你。毕竟,工作是需要你花费大量时间去做的事情。据统计,一个人一生中要花费9万~12.5万个小时在工作上。如果你感到工作无聊透顶,那么你的生活也将是一团糟。

是什么让工作充满乐趣?不是经常性的公司聚会、不是很高的薪水,更不是一连几周的带薪假期。只有当你在工作中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时,你才能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

作者指出很多人们的第二个思维误区:工作不应该有乐趣,因此它才被称为工作。而实际上,作者认为,乐趣会指引你找到适合你的工作

那问题就在于,我们做什么的时候是快乐的呢,是有乐趣的呢?作者认为,那些能让我们全身心投入的活动,让我们拥有心流体验的时刻的事情,是我们应该感知到的人生设计的重点

所谓心流体验, 其实很多书都提到过,指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心理状态,心流产生的同时伴有兴奋感。当你在某项活动中处于心流状态中时,你会感到时间仿佛静止了,你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项活动的难度与你的技能相适应——你既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因为困难而感到紧张。具体表现如下:

  1. 完全投入。

  2. 会有极度兴奋或狂喜的感觉。

  3. 内心清明——知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4. 表现出出奇的镇定冷静。

  5. 感觉时间似乎静止了,或者觉得时间倏忽而逝。

作者甚至认为心流状态就是成年人的娱乐活动。娱乐的本质就是让你完全沉浸其中,享受正在做的事情,不会总是分心,担心结果。而当你进入心流状态时,你必然会心无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上,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一份真正有益的、令人满意的工作可以让你经常进入心流状态。(仔细想来,其实我们应该让心流体验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我来说,这样时刻包括去上舞蹈课、看电影、看书、散步…)

具体到实践的方法,作者提出,我们可以通过记录美好时光日志的方法来有意识地发现和定格这些时刻。主要记录两类内容:

关于活动记录的必要性,是因为通常当我们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会感觉“今天不错”,或者“糟透了”,但是我们几乎从不注意具体是哪件事让我们感觉不错、哪件事让我们感觉糟糕。一天当中,你有时感觉很棒,有时又感觉很糟,更多时候处于两者之间,不好不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天中发生的每一个具体事件,捕捉一天中的快乐时光

“美好时光日志”的第二个元素是反思。通过定期记录的活动日志,注意事项的发展趋向,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深刻的见解或是惊喜——任何事都可能是一条线索,让我们清楚哪些事对自己有益,哪些事无益。我们可以对活动日志一周反思三次,或者在任何对各种活动有了一定理解的时候反思,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到发生事件的意义,从而发现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

4 | 写在最后

(1)其实读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大的relief,生活和工作上的阶段性困顿和迷茫可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同时生活是极具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我们只需要把握好心中的指南针,走在大致正确的方向上即可。

(2)上学时,做很多事情都是不需要思考和选择的,只需要行动。而时至今日,things changed。我是需要有主观能动性地去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尽可能通过选择和条件创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这很难。

(3)其实作者在书中的第一部分提出了四个衡量生活状态的维度:健康、工作、娱乐、爱。可能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总体来说,我的信念还是这几个方面都要有意识地分配精力和时间来追求最大程度的平衡。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