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户故事

最近的产品工作,开始密集地要去写很多用户故事。大概就是,用简单的故事描述清楚用户的需求,和他们期待从产品中得到的价值。

通常的描述性语言是,作为一个用户,我在什么场景下希望做什么、得到什么,这个产品能力给了她什么。

关于这个话题,想记录下来一些想法。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

——罗伯特·麦基《故事》

1 What is the browser for? 获取内容与生产内容

我意识到用户故事是怎么回事,是来自于我自己的一个小小需求。

我想要做的产品能力很简单,大概就是用户填写表单的时候,在进行人员选择时,给用户推荐她在该场景下,常用的人有哪些。从比较实际的产品实现能力来看,这是一个还蛮简单的事情,定一个人员推荐的策略就可以。

直到我看到了 Atlassioan 的一个网页。2020年,Atlassian的推出了机器学习的智能推荐策略,把智能推荐人员、个性化搜索推荐、智能识别聚合工单三大能力作为其智能推荐的关键场景。我所做的需求,正是他们需求的一部分。

而他们是这样来描述这个需求的价值的:

协作是关于在正确的时间拉入正确的人来完成项目或推动项目前进。虽然在一个10个人的小型创业公司时,这听起来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随着组织的增长,这种看似简单的体验可能会变得令人沮丧。找到正确的人变得更加困难,在页面中选择到对应的人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会在一天中变得很多。

Introducing machine learning-powered “smarts” to our cloud products

在具体的用户故事举例时,则是结合不同的角色面临的不同场景给出了许多非常生动、且直击痛点的例子。

选择某个项目的参与人员时,Jira 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推测到谁在处理类似的问题,预测最有可能5个备选者。

在对知识库的页面进行人员的权限控制时,Confluence 可以根据用户和谁合作得比较多,以及不同人通常处理的工作,来预测用户可能希望页面查看限制的人员。

Introducing machine learning-powered “smarts” to our cloud products

看完这篇类似于功能上新的 PR 文章后,我更加感性地感知到这个看似简单的产品功能,它的使用场景和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感性认识,其实通过一个简单的功能描述是很难让人感知到的。

2 两个精彩的用户故事

前一阵子,和一个前豆瓣的 PM 同学吃饭聊天,聊到我上一篇文章里写的关于切歌的产品设计的细节。他给我贡献了另一个精彩的关于另一种切歌功能的用户故事。

早年间玩豆瓣 FM 的朋友,应该都经历过那个简单的音乐播放器:只能一首一首往下播放,无法切歌,无法搜歌。如果你想回切上一首歌,豆瓣会给你一句提示:

「回不去了」。


userstory

豆瓣 FM 「回不去了」


关于这个用户故事,他是这样讲述的:

“试想,当你一个人在偌大的北京打工,刚分手,深夜回到自己的出租屋,眼睛里充满血丝,身体早已疲惫不堪。

此时你耳机里正在播放着豆瓣 FM 的歌,你想切回上一首温柔治愈的歌重听一遍,你下意识地拿出手机,打开豆瓣 FM 想要切回上一首。

此时豆瓣 FM 出现了「回不去了」的提示语,一切心情交织于此,你感受到了人生时间的流逝,也感受到了豆瓣 FM 和你之间的情感的共振。”

这样的功能设计其实和版权的费用有关,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用户无法自己切歌,找歌,这样的版权费用会降低很多,甚至不涉及到侵权。(这里面法律问题比较复杂,我也上网找了一些资料,可以看这个知乎的回答.

无法切歌的 FM 产品当然可以看作是贫穷的豆瓣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但是这样的产品文案设计,却突然有了「四两拨千斤」之感,颇能化腐朽为神奇。

当然,我的产品朋友,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故事讲述者。他所抽象出来的用户故事和场景,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这个产品文案的厉害之处。可能这比他平实地告诉我,豆瓣无法切回上一曲,切的时候会提示你「回不去了」,这样的叙述生动和有效得多。

另一个用户故事,来自于我看的一本书《简约至上》:

“对于一个视频应用而言,你站在城市街头,忽然感觉一阵骚乱。詹妮弗·劳伦斯正在向你走来。你迅速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把它交给一位路人,请他帮忙拍了一段你和詹妮弗的视频。然后你把它分享到 Facebook。

如果你正在设计一个视频应用,这个故事会告诉你如下重要事项:

  1. 应用必须能快速启动,而且即使从没用过它的人也可以拿起来就拍

  2. 必须能方便地找到并编辑视频

  3. 最后,拍这段视频的目的是分享出去

故事性的叙述和非故事性的叙述对比非常显著。故事用三言两语就可以把核心的体验描述出来,把大量的信息浓缩到寥寥数语中,效率极高。而且,故事很容易记住,很方便与人分享。

事实上,人人都喜欢故事,即使我们自己不讲,别人也会编出来(“如果我使用这个相机,我就……”),让你不由得跟着他们的叙述展开想象。”

3 实操中的问题

在产品的工作中,在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它转换成一种认识。故事是描述认识的一种好方式。与一大堆需求描述相比,故事更容易让读者明白什么重要和为什么重要。

但是,我产生出的疑惑是,使用用户故事,如何确保故事覆盖度的全面性?毕竟,故事大概率只能是一个切面,可能真实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但是后来和几位朋友的讨论中,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存在,因为从用户故事的真实用处来看,它本身就是用来被更好地理解问题,且从它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本身就是产品的需求不断抽象出来的结果。

和即刻认识的好友@春溪讨论用户故事目的时,她的想法是:

“在用户故事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它的目的。用户故事并不是目的本身,它服务于以下目的:

而在实操的过程中,用户故事更像是为了更有效和清晰地表达产品需求描述,而创作出来的产物,它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那么,其实去写用户故事,这件事本身,就带有了解释的意味。

所以写用户故事是针对需求本身不断抽象的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个随便捏造的故事,而是一个精心设计地融合了用户典型场景、痛点、需求的容器。

在更加实际的产品工作的日常里,用户故事所使用的真实路径是:

很喜欢春溪和我所说的:“用户的故事是用来帮助 PM 「看到问题」,而不是定义问题。它是问题世界里漏出来的一道光,而不是这个问题世界本身。

我们需要看到这个光背后更本质的东西,看到更本质的东西时,就在开始构建用户故事,这个故事的构建从这里开始,到功能上线,贯穿全程。”